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庐陵王氏 >

寻根之旅 • 庐陵太原王氏

时间:2014-01-27 15:45点击: 关键字:庐陵太原王氏,何山金地,庐陵王氏
何山金地 庐陵太原王氏南富王氏的上一级祖源便是庐陵太原王氏,而再上就是太原王氏。庐陵太原王氏第一世祖是王该,为太子晋第四十八代,而灵王太子晋则为后稷三十六世孙。今日

 

       何山金地 • 庐陵太原王氏“南富王氏”的上一级祖源便是“庐陵太原王氏”,而再上就是“太原王氏”。“庐陵太原王氏”第一世祖是王该,为太子晋第四十八代,而灵王太子晋则为后稷三十六世孙。今日所有庐陵王氏族人皆认同吉安城北的“何山金地”为庐陵祖源之地。于是为了使自己这次“寻根问祖”之旅更为丰满完善,第二天在王磊晶的带领下我又去游览了“何山金地”。对于“庐陵太原王氏”族人来说,这“何山金地”便是其“朝圣”的地方,因为这里是王该自太原来庐陵之后的置业开基之地,也是王吉夫妇卒后归葬之所,也是王该妻子黄大夫人归葬地。“何山金地”地处今吉安县固江镇长水村银湾桥水库西岸,距吉安市33公里。“何山”银湾桥水库北岸既是“何山”,“金地”位西岸。据欧阳修撰《连岭王氏族谱序》说:唐僖宗中和间(即公元882~885),有长者,公讳该,字元仁,避乱,由蜀来庐陵,居水之东岸,迁城西何山之金地,是为庐陵始祖。置田壹万五千余亩。这面积相当于2 X 5公里的面积,也就是相当于整个银湾桥水库及西岸的土地皆属王该名下。
       欧阳修曾描述唐僖年间的金地是“山林桑麻之利清饶”这么一幅景象。《连岭王氏族谱序》里又记述说:西峰,在塘坑之原,于是俾寺僧宗会,即故居迁改为寺焉。且悉以宅傍之田伍百亩,并以山林施于寺;以何塘之田二百亩,施于进城观;以陂江源之田三百亩,施于城下之中洲寺;以介陂之田一百五十亩,施于性田之光化寺。所在皆有要约,各设长者像。从这段文字可知那时的金地也有许多的寺庙、良田和村落城池等,是一处人居富饶之地,王该应是此地一方地主。我想,今天银湾桥水库正是在“塘坑”的基础上淹没了所有的上述良田后而扩大至今天这种规模的吧。后来察看族谱所绘何山金地地图而知这门前果然是一处小桥流水式的田园,且有古可直通吉安府。黄大夫人墓历时千年之久,如今依旧完好地保存在金地洋喜坑一山峦坡上,墓碑面东俯视着水库和对面的青山,上书“太原王氏长者妣黄大夫人之墓”。在黄大夫人墓地上我拾了一块小瓷片和一块小石子随身带回了厦门,全为了她那份厚德。距墓北约200米处的山冲内是金地寺遗址(仍可见寺庙地基),也即王该居金地之所,坐北朝南。
      有大栗谱记载说王该生于唐文宗大和八年甲寅(即公元834年),卒于五代十国杨吴顺义六年丙戎正月二十五日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即公元926年),寿93岁。此大栗谱为太原王氏长者公郡主谱。《连岭谱》记载说王该迁安福连岭在五代顺义辛巳七年,即公元921,这年该公已年高八十七岁。现在许多人认为王吉是王该的父亲。但不同的谱牒对王吉的年龄记述不详,因而就存在王吉与王该之间究竟是父子关系或是兄弟关系这么一种令人困惑的遗憾。有谱牒记载说王吉生有二子,长子王讥早年一起随王吉来吉安做官,但后来置业开基于吉安的浏江,其生卒为公元886~955年,母亲刘氏。从生辰年份来看,王讥应是王吉来吉安作了刺史之后再娶刘氏所生。也有记载说进士出身的王吉生于839年,于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始任吉州剌史,卸任于王该在公元882-885年到达吉安前,卒于公元905年,与曾氏同葬于何山金地寺前50米处桑树坑。从王吉葬于何山金地这一点来看,王吉与王该应当存在着至亲关系。但从庐陵太原王氏不曾将王吉认作为第一世祖这点来看,应当更趋向于王吉与王该是兄弟关系。欧阳修在撰写《安福王氏谱序》时已有结语道“庐陵太原王氏”始祖为王该。而刘氏携王讥去浏江开基的年代很可能是在公元905年王吉仙逝之后。王吉生卒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对于前人记述不清或彼此不符合之处,后人写历史首先必须尊重事实,对模糊之事应当服从当时社会习俗来辩证地立论,而不可一味地以荣耀本族门庭来自圆其说。

       今日的金地早已找寻不到古时的影子了,只有清峦绵绵环绕着幽静的湖面,白鹭或齐飞或停泊于浅滩之处,而隔岸的峦岙处只散居着几家住户。如此一处青山绿水之地,谁会知道曾经怀孕过人口遍布大半个中国百万人口之众的王氏大族“庐陵太原王氏”呢?事物总是在冥冥中遵循着“循环往复”这么一种自然规律的,繁华或清冷交替,只是一个人的寿命有限,无法明显地看到自然界里更大一层的轮回。如今这里的主人变成了一大群悠闲的白鹭。王该在金地居有30余年(也有说二十余年)后于五代顺义辛巳年即公元921年举家北迁至安福连岭。欧阳修是这么描写王该和其迁移的背景:好善乐施,人称长者。伪吴顺义辛巳,有异僧,一曰诣所居曰:‘是将为佛寺,公宜北去百里,遇三白即止。子孙当蕃衍,且多文人。’月余,龙见所居前田间。长者异之,公如其言北去。遇一白马,问其他曰:大茅冈,稍钱曰:小白茅冈,即安成连岭也

       于是我们只能认为王该是为了其后世“人多势众且多文人”之故而举家迁徙的,这时王该应近六十岁了。在古代,伴随着一些得道高僧的背景故事,常会有一些“遇XX而藏又遇XX而居”的说法。王该在金地时与黄氏生2子,长子余,字善庆;次子月厷 ,字翼民。因为乐善好施,民无饥色,因而在金地一带名声很好,被誉为“长者”。 第七节.安福 •《连岭王氏族谱序》• 王该墓安福距金地北约40-50公里。因为第一世祖该公的墓地位于安福连岭,于是决定下午中饭后再驱车前去瞻仰一下这已近在咫尺的千年古墓。午饭是在栋头镇一家当地小饭店吃的。尽管上午寻游银湾桥水库边的金地时被烈日扎扎实实地暴晒了一上午,然而午饭之时,天空却突然下起了大雨。今夏大雨稀少,吉泰盆地因为纵横交错的河溪和水库以及浓密的森林,故而依然没有久旱的现象。然而我却有一番“久旱逢甘霖”之惊喜。小车在时大时小的阵雨中往北向着深山驰去。大地之上禾苗茁壮的韬田托起着青山,清澈的河流绕着青山再将森林编织串起。视野远处,大雨将整个天空和乡野青山雾化在了蒙浓之中,恍惚置身烟波浩淼里;视野近处,森林和禾苗沐浴在雨中欢呼雀跃着,飞驰向前的小车冲破疯狂的雨水围追堵截而发出英勇的轰鸣,又感觉一叶飞舟正搏击于那浪遏之中。这雨中的安福乡野最令人悦目并诧异的是那一簇一簇浓密黝黑的古樟树林,它们或沿河溪曲曲弯弯由近至远如烟波一样盘旋在雾雨里,或如母鸡孵小鸡一般将或大或小的村舍一一掩匿其下而摇摆得无所顾忌……。 而最最撩人心扉的还是那弥散在大地处处樟树散发出来的那股沁人的幽香,你无法不总去闭目深吸着,你也无法不去努力将这如此祥瑞的乡野气息贪婪地充塞于***周身。忖托着上午焦烤在烈日之下的记忆,车窗外面这既朦胧深邃而又“狂野”的景色使人遐意而愉悦,心扉则因涤荡在祥和的气息里而澄澈。试想今生今世还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呢。“安福”这个地名在我很小居住在武功山脉的另一侧芦溪上埠时就知道了。外婆说过大舅曾在他小时候常挑碗翻山来安福卖碗,卖碗钱又会用来买米再挑回上埠去。大舅之所以行走这么老远地到安福来卖碗,其实大舅孩提时代的真实身份就已是一名地下党,来往两地的真实目的是为萍乡的地下组织和大山里的新四军游击队转送情报的。今日能来安福一游,也因而了却了幼小时期的一桩心愿,但同时又新生一愿:希望来年能从安福启程徒步翻越1918米的武功山而去往萍乡或宜春,走一下大舅曾走过的路线。

       安福位于武功山脉东南麓脚下,吉泰盆地之北疆,自古富蔗之郡,乃江西十八古县之一。历史记载其建县的历史是在公元前222年的秦朝。从秦到清,安福县先后别称过安平县、安成县、安宁县、思成县、平都县、安复县、颖州、安福州。在漫长的古代岁月里,安福因为地处萍乡、宜春、永新、新余、分宜、吉安和吉水之中心,其行政范围曾一度覆盖这些地市,是武功山域第一重镇。车进安福县城时,大雨转为小雨淅沥,天空放亮了许多,可以远远观见蒙蒙的西北方武功山脉巍峨的曲廓。安福城地处群山绕围之中,泸水自武功山西来,在安福城折南流往吉安注入赣江。中国名塔之一的“东山文塔”位于城内。《江西年鉴》有言及此塔云:“三国鲁肃建,在城内东门,薜萝四市,矗立凌霄”。前人曾题诗赞曰:“一碧插禅扃,千年压郡城;岧?i分日表,孤耸碍云行。夜静藏钟影,天晴送鹤鸣。” 眼前塔身建于宋代而修复于明代。我不熟悉安福,在这样的天气里,再出城前往位于连岭的王该墓地是我已不知东南西北了,但感觉是从城北出城的。我们一行五人,其中有时任“庐陵太原王氏”的会长和副会长。在零星的小雨里,小车颠簸在连岭南麓脚下的山冲内一路上行,视野之中尽是清凉的田野、樟树林、竹林和清澈的溪流等等。

       王该古墓位于连岭的尽头,地名叫昌公岙,是一处风景和风水都绝佳之所。山峦围绕着这处清幽山凹,有清溪从山凹进口处的小桥下流出,几株千年古樟“把守”着两侧,其内有许多古柏和几户李姓农舍。王该墓位于昌公岙的西坡上,墓碑面东,坡下距墓约50米处还有—块高逾3米、宽约2米、厚约20公分的巨型整块花岗岩祭祀“望碑”。该望碑是清朝道光二十三年祭祀时所立。可能是风水极佳的缘故吧,后世之人尽有好几位 “大胆妄为” 将自己葬入王该墓地内,其中还有一位“胆大包天”的明代为官者甚至将自己并排葬在老祖宗的右侧!为此,后世族人不得不在家谱之中约法三章,规定以后再不许任何族人以任何理由侵占其内了。王该古墓是在去年发现的,被发现时还深藏在原始森林荆棘之中。因为其后世子孙发达到了百万之众,分布于中国各处乡镇,尤以赣湘居多,加上又拥有“庐陵太原王氏之祖”这项头衔,故而被视为珍贵的文物。目前正在申报文物保护。我不知道王该在连岭的故居究竟在哪处山坳。欧阳修曾说王该故居前在南唐保大中年间(公元943-957)有过一次奇异天象:故居前有钟鸣溪水滨,紫气出田间,竟天龙复见。据我自己估计,王该可能恰巧仙逝于南唐保大中年间。整个下午在游昌公岙王该墓时都没有下雨。但只几百米高的连岭之巅却是雷声阵阵不绝于耳,总感觉山巅有天神敲响着天鼓一般,距离之近恍惚就在头顶震响,闻之使人胆寒几分。临近傍晚返回吉安的路上又是一路中雨。

       第二天晴,风和日丽。中午乘火车返回厦门前,我们利用上午的时间游访了吉安白鹭洲古书院。这处古书院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南昌豫章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程颐、程颢、周敦颐、张载、邵雍和朱熹曾是这里的教书先生。郭沫若曾写下了“面对白鹭洲,葱茏林木稠。无心寻古迹,有意浴中流”的诗句,以此表达这处书院在千年的历史里育化出许许多多佐国之才的敬意。文天祥曾是这里的学生。古老的书院如今已易名叫“白鹭洲中学”,其校训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吉安火车站位于青原区,由吉安宾馆去往火车站要经过横跨赣江的“井冈山”大桥。车行大桥中央时,我有意在桥中心处下车并倚桥栏眺望远近的景色。四周群山连绵巍峨,赣江自南天弯弯曲曲而下,又弯弯曲曲消失在东北方的天幕里,真是好一番天造地设之壮阔呀。桥下江心偏北那处小小的洲岛,正是那名气大大的白鹭洲书院所在地。四周瞭望之时,想起***《沁园春•长沙》,并认为引来抒发此景此情最为贴切,诗中写到:“……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渐渐地,对于“文章节义之邦”的底蕴似有了少许的领悟,因为脑海里会闪现出这么一些概念:博大的视野,秀美的山川河流,古樟飘香的森林,中流砥柱,伟大而博学的理学宗师,高尚而远大的思想操演,勤劳善良而又知书达礼的母亲……。古代时,一声“庐陵人”的称谓是对那千古“道德节义”的赞礼,今天的一声“井冈山人”的称呼是对因孕育了“新中国革命”的敬礼。如今知道“庐陵文化”的人已不多了,不知道这里的子民曾谱写过《正气歌》、《新唐书》、《五代史》、《永乐大典》、《禾谱》、《舆地图》……;不知道这里走出来的将军与这里曾走出来的才子一样多且伟器;不知道“庐陵文化”的底蕴便是那“浩然正气”,更不知道培植这份人间“正气”的机理……。欧阳修在所撰《连岭王氏谱序》里最后写道:呜呼!长者之积德累行,即不尸祝,后嗣应蕃昌,况子孙忠孝出自天性。在国,则致君泽民;在家,则孝亲敬长,培之愈厚,则植之愈深。仲深君又能居官清慎,廉而有威,虑先德之弗耀,惧后世之遗忽,一个地域正是由许多个家族组成,一个国家又是由许多个地域组成,欧阳修的上述序言不仅可以作为一个人和一个宗族的勉励之语,也可以作为一个地域如何发展的警言。人会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别,地域却也会因时空的流转而生变。但愿“庐陵文化”的精神仍然深藏在这里的土地,但愿“文章节义之邦”那份正气仍然飘荡在这里的山河旷野。不必有意去张显什么,只要按照天理道义去做,其育化的子民自然会为其家族或母地托起一轮又一轮的辉煌。此次“寻根问祖”之旅如果说有所心得的话。除了读到了一段欧阳修上述的一段文字外,我也读到了孙中山这么一段文字,他说:“只有由家族结成宗族,才能由宗族结成国族。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不坠,始有于国族观念所获之成果也。”另外,我开始会认同自己个人的背景里又新添了一层新的身份:我也是庐陵人了。不记得火车是在当天夜里几点才回到厦门的了。


作者:王钛功
Copyright © 2011-2015 庐陵王氏网 版权所有:吉安太原堂文史研究会
办公地址 江西吉安市吉州区中天宾馆一楼(位于吉州区鹭州东路28号,吉安市邮政局对面,附近有6、9、10路公交车站点)
联系电话 18079655915 庐陵王氏该公后裔QQ群 23612981 网站联系 王义和电话 18079655915
本网站资料仅供王氏宗亲寻根问祖、交流联谊、谱牒研究和文化传播,严禁用于商业用途,如须转载敬请注明网站及作者!
Power by DedeCms chn-w.com赣ICP备120048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