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寻根问祖 >

庐陵寻根记

时间:2020-11-20 10:23点击:

   
        吾王亨户开基祖讳纯甫,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瓦子十三都,于明洪武初举贤良方正,累官河南布政司理问太仆寺少卿,诰封太仆寺正卿资政大夫。经过元未政治荒乱,借明祖开基建业、广纳贤才之际,科拔而授河南布政使理问之职。在履职途中经过湖北黄陂滠源里朱家畈(今划归红安县),见此地崇岗峻岭、蜿蜒曲折、郁郁葱葱、水流激湍、潺湲清越,留恋徘徊,可与终南天台、庐山桃源媲美,确为生息养老之佳境。于是弃官,自庐陵携弟慕甫“卜滠之朱家畈居之”   
        以上是吾一世祖迁陂(今红安县)之简要。一世祖迁居后,休养生息,山水与共,以先圣诗礼课育后人,耕读传家。生子彰卿、福七,是为二世祖;彰卿生元亨、元贞,是为三世祖,始立亨户之名。亨户以来,支脉繁盛,广布湖北黄陂、大悟、红安,河南新县、商城、光山、罗山、正阳诸县区,因公务履职、谋事途发展,迁居全国各地者,亦大有人在,至2012年第四次续修宗谱时统计总人口约17000余人,数百年来时代更迭,因交通不便,信息遗失者尚不在其列。 
        我亨户四续宗谱,完成了族人明序敦伦之愿,同时激励着后来者进一步慎终追远,再圆追根溯源之梦。也是天赐机缘,庚子深秋成行于江西吉安,得寻访一世祖祖居地之宜。
        此前已多次网络询查庐陵瓦子十三都,均无具体位置描述,只略知在现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凤凰镇附近,而“瓦子十三都”几无可考。本次寻访,首先应感谢吉安太原堂文史研究会会长王江云、秘书长王义和、副秘书长王碧玮先生的热情接待,主动带我寻访总谱及相应支谱。
        根据我带来的四次续修的《王亨户家谱》,依谱中描述,引领我造访最为贴近的凤凰镇钱塘村。来到村头,当地的各位宗亲早已等候在那里,一阵寒喧之后,热情地把我们领进祠堂。这是吉安太原堂王氏开基祖该公的儒林乡十三都(旧地名)钱塘支派的一座古祠堂。登三步台阶,以石栏围护提升至祠前平台,台上高耸着四颗苍翠古柏,几乎两人合围,祠堂呈明清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石墩木柱,雕窗画栋,高槛朱门,虽显古旧,依稀可见昔日之繁盛。抬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门头上“大学士第”“明德新民”两副匾额,两侧廊下各排放一长条石凳,尽头各蹲踞一头石狮,栩栩如生。再升三阶,便入祠堂大门,前后为三进三出四合院式结构,有徽派风韵。
        第一进四周回廊,分别陈列明清时期祖序及建修祠堂等历次重大族事活动的碑刻。穿过第一道天井,入二进厅,正面挂“聚奎”匾额一面,厅堂四面通达,可直接穿第二道天井而进入三进堂。三进堂正面以木质竖屏与后厅相隔,竖屏正中悬“序伦堂”匾额一块,当地宗亲早已备好桌凳以待交流。竖屏后单设一堂,正面徒剩一堵空壁,壁上横梁悬“寢成孔安”一匾额,宗亲讲这原来是供奉各分支历代先祖牌位的地方,后因文革“破四旧”被全部清除,厅堂正中置一祭祀台,台上摆一香炉。
        参观中,也看到木门板上留下的毛主席语录、门窗上雕花被泥巴填堵藏匿的痕迹。当问及祠堂资产归属时,宗亲讲:依然归王家本支宗族所有。虽历经文革浩劫,不得不为如此古老建筑,尚能保存如此完好,产权归属依旧而感佩!
        参观完祠堂,大家围桌而坐,畅谈联宗修谱之宜,异常亲切。因心下有事,惦记着此行能否真正准确追寻到我一世祖之源,我一直忐忑。钱塘村虽为古十三都,但无半点“瓦子”的信息。闲谈中,本村陪同宗亲王济镜提出,钱塘村坎下组有个老桥叫“瓦子桥”,老桥尚在,因水流不畅,又在其附近修了座新桥,问是否与我谱中“瓦子”有关?我立即兴奋起来,千里迢迢寻访,“吉安”、“庐陵”、“十三都”三个元素均已准确对接,唯独“瓦子”找不到,这不正是此行我苦苦寻觅的么!马上催促带路前往,这座小桥位于钱塘村坎下组,离祠堂不到300米,一条水泥村道之下,两溪清流从路下草丛里两孔隐匿的拱桥下缓缓流出。陪同宗亲讲,那拱只见流水,几乎看不见的便是老的瓦子桥。看到桥下汩汩流水,我再也止不住热泪涌动,历时六百余年,更迭四个朝代,信息如此完整,哪能如此完美巧合?我还有什么理由怀疑此地乃我亨户一世祖宗籍!我不禁破涕而笑,仿佛纯甫、慕甫二祖儿时在溪流中游玩戏耍、捕鱼捉虾的影子在眼前浮现。感佩我祖在耕读传家、勤奋好学的门风下,日日精进,奋发图强的毅力;感佩一世祖勇于担当,带领弟弟跋山涉水,远赴千里之外,开创基业的宏图大略;感佩先祖为我支根植厚土,修德敬业,荫蔽后来的功绩!
        返回祠堂途中,72岁的族人济镜讲:听祖上相传,钱塘派有老大一支迁往湖北,一直没有信息。能否在谱牒中寻得蛛丝马迹?不由加快了步伐。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急”,因心情格外愉悦,不由得对这座古老的村庄多看几眼,只见村子周围古木参天,古建筑聚集成群,一看便是殷实之家值下的家产,虽有些破旧,但总体架构依稀可见。门头砖石雕刻,清晰可辨,梁架廊沿,错落有致。真正的感悟到乡愁!当我问及怎么不修缮一下时,宗亲讲,当地文物局已调查过几次,说是要当文物保护,至今既没见修葺的动静,也不让个人随意拆建,就形成当下这个局面。
        村口见一砖墙围砌约半亩见方的园子,园门楣上写王氏先茔字样,说是钱塘王氏有代先祖的坟墓,墓后一棵古柏,虬劲而苍翠。园子门口一棵古香樟树直径二米有余,根部中心部分几乎镂空,但树冠依然枝繁叶茂,阵阵古朴香气笼罩着整个村子。我不由双膝下跪,对着此祖茔深深地叩拜,双手刨刮起一把泥土,顺手折下一枝香樟树枝,细心地包裹好,以禀告家乡族人,告慰亨户先祖——您的祖籍我寻到了!
        回到祠堂,当地宗亲已找来他们续修的该公后裔钱塘派支谱,经义和秘书长引导,与我带来的亨户宗谱摆对(听说“摆谱”一词原来如此),果然宜高祖大门一支伯初,单传子迪下落不详,听说去到湖北。谱中记载子迪父伯初“元至正辛卯(1341年)外盗起徙虔州(今赣州)”,携子(或)孙,经子迪以下两代,至大明开国(1836年)近30载,到纯甫成长求得功名,时间推演完全可能。至于伯初迁虔州后,是否后迁湖北黄陂,或又辗转他处,抑或记录之误,皆不可考,鉴于时代信息局限,一切也皆有可能。至于纯甫祖以下代代相传祖籍吉安庐陵则会铭记于心,正如我族在没续谱前都认祖在江西一样。最让我坚信的是,本村所有王姓皆出钱塘一脉,更无其他王姓,我祖既出于此,焉能孤门独户不成?宜高有三子——伯、仲、同,同祖生子遴,随仲祖徙下巷子世居其地,并无外迁之记载,进一步证实:迁往湖北的只能是伯祖支子迪之后。纯甫履河南布政使职,携弟慕甫迁居湖北黄陂(今红安县),定是家中父母亡故,更无其它牵挂而为之,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
        至此,此次祖籍寻访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至于宜高以上至该公,乃至更远祖,庐陵谱系俱已备悉,据义和秘书长讲,已连续之人口近600万,我亨户以下支派脉络更是详实,不可谓不为煌煌泱泱,慰为大观者。如果此行查考,确实对接上下,脉系不断,延续香火,冥冥之中,定是先祖荫庇之功,吾当感激涕零,顿首敬拜!结论如何,一是要亨户宗长共商定夺,二是冀望吾族仁人志士后来者再行深度探究,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必然苍天不负。寻访到此,实属不易,无论如何,我亨户一世祖生于兹长于兹,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工薪阶层,没有更多表示,告别之时,分别交付义和秘书长和钱塘村宗亲鹏程各100元,嘱其在来年祭祖会上,为总会和钱塘分会先人化些香表,以示祭拜!
        此行途中,一是路途见闻,二是听宗亲介绍,对庐陵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增加了对祖地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庐陵素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之美誉,堪称“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书春秋”。乡俗尊师重教,“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古有“一门两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之说,并且都有实名可考。彪炳史册的文化鸿儒名人更是代有才出,文天祥、欧阳修、杨万里、解缙均出生于此,我国开国领袖们及许多国家领导人的祖籍亦源于此。《永乐大典》亦有“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安”的记载。
        晚餐与宗亲把盏话别,不觉多饮几杯,乘着微醺,慢步于赣江北岸,一条灯火廊桥把我引到江心白鹭洲书院。夜游古书院,古树浓郁,桂花芬芳,沁人心脾,从介绍中方得知吉安许多诸如欧阳修、文天祥等名人均在此修学,历任山长闻名于世,感念此处人杰地灵,不由肃然起敬。后人在此建起一所中学,随生员不断增加,已不能完全容纳,只把高中三年级学生迁此学习一年,想必是要薰习古学之灵风,助生员一臂之力,以冀高考取得更好的成绩。听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政府曾想将此校迁出,借优美环境打造旅游,后来群众强烈反对,方才做罢,可见民风对教育之执着淳朴
        满载收获而归,虽有些疲劳,但念及六百年前的先祖,千里迁徙,风餐露宿,举目无亲,是何等艰辛!自然感慨万千,遂志之。
Copyright © 2011-2015 庐陵王氏网 版权所有:吉安太原堂文史研究会
办公地址 江西吉安市吉州区中天宾馆一楼(位于吉州区鹭州东路28号,吉安市邮政局对面,附近有6、9、10路公交车站点)
联系电话 18079655915 庐陵王氏该公后裔QQ群 23612981 网站联系 王义和电话 18079655915
本网站资料仅供王氏宗亲寻根问祖、交流联谊、谱牒研究和文化传播,严禁用于商业用途,如须转载敬请注明网站及作者!
Power by DedeCms chn-w.com赣ICP备120048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