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王氏文化 >

沐谱序而浴家风

时间:2018-04-06 17:38点击: 关键字:明远,师儒,师孟,师仲,明道、美道,乐道
王君讳扆字明远为该祖位下第九世孙。北宋景祐间(公元1034 - 1038年)自安成连岭徙居西昌南富(今泰和栖龙)。

文·王钛功
 
      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更迭演绎而一方国家地域便有了传统文化,一个民族便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古代社会的人们常以族群的形式寓居一处,而后有出息的子孙迁徙别处再繁衍不息并渐渐繁昌壮大又形成新的家族村落,繁硕之族于是建立总祠分堂并续谱。相伴随这由小到大,由弱而强,于是其族贤哲们感悟家族历代生存之道和繁衍昌大之理并编入族谱之中,并意欲后裔世代相传,也意欲先祖亡灵得以祭祀不绝。
       西昌南富王氏嘉靖年族谱不载“家训”、“家规”、“家传”等等明显强调“家风”的篇章。南富王氏洪武年族谱出自解缙之手笔,之后续修族谱也是参照洪武年族谱再增加序文和世系而已。然拜读西昌南富王氏族谱上所载诸篇名公巨笔之撰序,仿佛也似有“家风”阵阵拂袖,绵绵衍流于周身脉络之中。从西昌南富王氏溯源而上,依次是庐陵太原王氏、太原晋阳王氏、而后司徒宗敬再至周灵王太子晋。
 
(一)王氏开衍图:王者之后,忠孝文武
 
      自太子晋(公元前565-549年)至该祖于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1-885年)迁居庐陵,共约1430-1440年,期间衍生约五十五代。这是一段王氏家族辉煌灿烂的悠久历史,名将贤臣层出不穷,某些成员曾对中国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只是太过久远,无有必要再做赘述,有志趣者可以参阅王氏开先衍派图及太原王氏世系图和如下所载谱序文献略知大概:
      1、北宋欧阳修(唐宋八大家,公元1007年-1072年)撰【连岭族谱就序】;
      2、南宋张浚(公元1097年-1164年,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西汉留侯张良之后)于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撰【王氏族谱序】;
      3、南宋赵鼎(公元1085年-1147年,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于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撰【王氏族谱序】;
      4、元黎立武(公元1243—1310,南宋咸淳四年即公元1268年状元)于元至元二十一年(即公元1284年)撰【庐陵王氏庆源族谱序】;
      5、王氏开衍世系图中许多诸位祖先之名,常见于某些历史书籍之中。
       解缙总结该祖以上诸世祖先言:“王氏皆王者之后,子孙繁庶,功名富贵忠孝文武相臣将臣照映册书,星辉月华大非他姓所能及”。又总结明远公之后裔南富前十三世各族支之非凡作为而言:“非祖宗之盛烈余辉不及此,非长者之厚德不及此, 非明远以来之积善亦不至此也……皆蕃衍如一,靡有微显,盛亢相荣,庆流未艾。考之此圗可见矣”。
 
(二)长者该祖:翛然雅致,振济流离,好善乐施
 
       王君讳该字元仁为太子晋位下第五十五代世孙。
       白茆村族谱撰言:“善庆即于所居之下手山麓路傍隙地筑土庙,名之曰白茆庙。公与嗣廊招集流离平粜散施于其中,并与往来途人言论谈笑,优闲度日亦于是庙之中。公生平静间独翛然,别有雅致,视世之乘乱窃禄者,奚啻天壤。其在河山也,则捐居为佛寺,捐田入各寺中,其在长溪也,则振济流离,好善乐施,人故称为长者,公因号以长者也。”
      欧阳修撰序言:“该公生二子,长余,字善庆;次肱,字翼民。善庆随父徙居连岭,复买田一万亩,佐父招集流离,平粜散施,民赖以活。”
      王直撰序言:“唐之季王该避乱来江南,始居庐陵何山,笃厚好施,賙穷恤匮,意无倦,乡称长者”。(笃厚:忠实厚道,性明通达坦坦荡荡,坚定而诚信。好施:喜欢做善事和施舍。赒穷恤匮:接济救助鳏寡孤独及其他贫困的人。意无倦:自性仁善如此,可以不厌其烦仁爱救济别人,做了功德自己并不觉得,如圣人在世,心平性直,语实行敦。)
       学䕫撰序言:“庐陵何山王长者该,阴有厚德,时人伟之,皆望其后有兴者。传十数世而位不揜其德,岂天将昌王氏之族?”
      解缙为南富王氏撰修世系图谱后又作序跋,开篇言:“有大于前,有赫于后,火擫之而奋愈烈,水逷之而停愈深,且如济之,清也。胶煎余寸犹足以清千尺之浑,其源清也”。
 
(三)南富前三世:忠厚之家
 
      王君讳扆字明远为该祖位下第九世孙。北宋景祐间(公元1034 - 1038年)自安成连岭徙居西昌南富(今泰和栖龙)。
      明远公生三子师儒、师孟、师仲,师儒生明道、美道和乐道,其生辰皆未见载族谱。今族人推算并估计南富前三世因忙于开基立业或四处经商,结婚生子的时间都很晚:
      一世祖明远公生约北宋大中详符至天禧年间,享年约80-90岁寿;
      二世祖师儒公生约北宋治平至熙宁年间,享年也在80-90岁寿;
      三世祖明道、美道及乐道公生约北宋政和至宣和年间。而他们结婚生子大约都在50岁左右(明道公结婚生子大约在20-30岁间)。
      解缙在南富祠堂手着西昌南富王氏洪武年族谱时曾概述前三世曰:
      一世祖明远公“益以诗书礼乐昌其家,厥后桂子争荣,兰孙竟秀,为西昌南富王氏始祖。学士荐绅解公称其‘隐德弗耀,独厚其庆’,于文康公殆庶几乎。”(益以诗书礼乐昌其家:明远公自小生活在连岭,家境富贵殷实,承继该祖血脉衣钵,自小受到极好的儒道文化教育和儒商思想熏陶,十几岁便跟随长辈常年经商在外,后自徙居南富置地开基。在南富经商并致富发达之后,而能“益以诗书礼乐昌其家”;南富:位于泰和正西约10里(即今日栖龙乡全境),赣江西北岸,武山之正南,是陆路水路交通通往赣州、遂川、万安并再去往广东、湖南、福建之要隘。面积约10x10公里。一水之隔即为“江南进士第一村泰和县蜀江村”。诗人杨万里乘船曾于赣江之上歌咏此物华天宝之赣江两岸,言“天遣金华印此邦”。南富后于民国初年易名“栖龙”;隐德弗耀,独厚其庆:大意是指明远公知书达理,常年四处经商见多识广,做人处事低调不喜张扬,善内学,隐德修行并知晓许多道家学说,时人莫知,乃隐德君子也,且又是一位忠实厚道勤劳而知足的商人。成家生子后倡导孔孟之道,非常注重子女后代诗书礼乐的素质教育;于文康公殆庶几乎:是指明远公许多方面都非常类似一代名士文康公王逵(王逵,公元990年-1072年,北宋著名贤达高士。有墓志铭称颂:君为人志意广博,好智谋奇计,欲以功名自显,不肯碌碌。所至威令大行,远近皆震。然当是时,天下久平,世方谨绳墨,蹈规矩,故其材不得尽见于事,而以其故,亦多龃龉,至老益穷。然君在撼顿颠㚄之中,志气弥厉,未尝有忧戚不堪之色,盖人有所不能及者也。君尤笃于好善,一时与之游者,皆当世豪杰、知名之士。))
      明远公一边经商一边购置田产,并及时将自己的财产一分为三,儿子三人即分居三地各自创业:师儒居南富,师仲居防里,师孟居白沂。以自己的成功经历来培育儿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二世祖师儒公“隐逸不仕,乐与贤士大夫游,辟轩为宾客游憇之所,榜曰息宾。诸暨宰郭公彦信为记,且赋诗有‘金盏都沉名利意,珠帘兴卷是非心。’”(隐逸不仕,乐与贤士大夫游:师儒约生于公元1070年,自小家业富足并接受到极好的教育。正如该祖和明远公一样,也不认为出仕入阁是人生唯一目的,而是更喜欢承继父业四处经商并广交四方贤达之士(性情有些像孔子弟子子贡)。师儒成年后乃一代隐逸高士。家里常高朋满座,皆贤达巨笔之士也,如:苏辙、张浚、赵鼎、陆游等。为了接待四方不期而至的朋友,师儒于是在赣江北岸南富屿上专建了一座大型高档旅馆(馆名曰‘息宾’)成为宾客朋友们路过游憇的驿站。)
      师儒承继明远公在南富的家业,也遗传到了明远公的处世生活哲学“隐德弗耀,独厚其庆”。虽然经商但却淡泊世间名利,也不参与人情是非,机警精明(广交天下贤士)而又翛然高雅,兼而具有大部分该公和明远公忠厚而乐善好施的性情。至“南渡之初”即公元1127年师儒约50岁左右,南富家业更加庞大富裕。明嘉靖四十四年中顺大夫郭应奎撰谱序言“他如南渡之初馆延中原士大夫之避乱者而以忠厚着“。(南渡之初:南宋初年(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的女真人举兵南下,中原王朝自唐代以来500年间第一次亡于外族,于是百万之众南逃,许多士大夫纷纷乘船涌向江南,无以计数人沿赣江而上来到了泰和,然后辗转去了赣州、福建、广东。所以南富家谱才有“南渡之初”这样一句。这些逃难来到江西再居住或辗转的人也就是现在的“客家人”。史称“南渡”。 馆延:师儒为家长的南富王氏不仅开仓放粮赈济经由泰和逃难的百万难民,还将自己的村舍腾出来供为难民遮风避雨或暂住,所以每次开饭不是几十桌,而是延绵几里摆满桌凳碗筷款待饥肠辘辘饥寒交迫上门求助的人,如此方可用“馆延”形容之,也于是南富王氏才能被世人嘉誉“忠厚”,享誉江南! 忠厚蔼欎:南富王氏提供给逃难百姓的帮助,是自觉自愿而没有任何人的行政命令,也没有夹带私心,是忠诚厚道和蔼而又盛情且盛大,是祖先前世世世代代世德累积在骨髓而化作乐善好施之本性的自然流露,是慈悲大善如同奉天之命,于是才可以担负起“馆延”一批又一批难民的到来而又不知疲倦不厌其烦乃至最后枯竭自己的生命,是将心比心地理解同情如同是自己落难渴求救助一般。)
      传师儒即将仙逝前,族人请来十位风水先生为其四方堪查墓穴葬地,其中有一位风水先生一天来到天星岗,闻千鸟鸣唱便寻声前往查看,见一处山腰至顶不远处有成千上万只各种鸟类或盘旋或栖息长久不去,隔日再去,依然如故。于是师儒公定穴此处并名曰“百鸟巢”。师儒公的善举感天动地呀!好几百年后,南富王氏“忠实厚道”之誉才淡出民间“围炉夜话”之中,逐渐不为世人知晓。
      南宋初年“南渡之初”过后,即绍兴四年和绍兴七年,两位名相张浚和赵鼎先后上门为南富王氏手书【王氏族谱序】序文。张浚言师儒公道:“夫士之名世盖有二,家世与人品而已。人品不足家世犹足以振之。家世之与人品而无忝于所生者,予于王氏并钦焉。”即家世祖先和自身人品皆无愧于世人呀!师儒公是南宋期间真正做到了“富而兼济天下,富而好施”的一代贤达高士呀!
      三世祖明道公“富而好义,馆贤重施。事详梁泊菴序文”。明道三兄弟皆生约北宋末年。虽为西昌地域一方豪绅子弟,明道为人却诚信重义乐善好施,坦坦荡荡侠肝义胆豪爽大方,家府常是侠客贤达聚会之所,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欺邻霸市的痞息;(梁泊庵,明江西泰和人。洪武间举于乡,历知四会,阳江、阳春诸县,有治绩。永乐元年,召修太祖实录,擢翰林修撰,代为《永乐大典》总裁。官至翰林侍兼右春坊右赞善。作文纵横浩翰,风格清隽。)
      三世祖美道“懿行载先达文集”。其人若其名,尽显仁善之美道也,他的慈悲善良且内秀温和畅达乃天作之美,即所谓‘嘉言懿行,承天之佑’。其自然洋溢的善美言行常被多位贤达文士写入自己的文集以示教于人, 所谓‘嘉言懿行,则敬慕而记录之’,作为阐述何为孔孟之道的具体示范。
      三世祖乐道“至正中直,温厚和平,孝友着于宗族仁义达于乡邦”。(非解缙手笔着)。
      不知南富前三世所取名之由来,也不知南宋时初定南富派辈字诗(远师道元善 必希圣贤传 法奉慕九羊 秉钦明玉尧 文天易衍图 昌大吉宜锦)是出于何人思想,然细细品味,总是会固执地认为是出自高士之手,而此高士必定已晓悟自然之道,必定晓悟儒道至深哲理。我一点也不会怀疑武功山域赣江之滨的庐陵文化区可以孕育出这么高深莫测的大德高士。
      每每就会情不自禁地痴痴迷迷于族谱中篇篇谱序,似如禅定在那环宇琉璃光色之中,似可以妙觉那丹心于浩然,似可以聆听天地与生命道交于遥远无际化育出苍生仁、义、礼、智、信……。于是,渐渐地清晰明朗南富王氏“家风”之源。
      胡直序言南富诸君子言:“其先世自唐仁山长者迈种潜德肇居连岭,奕世有明远翁始移今南富”。(迈种:勉力树德之意。潜德,谓不为人知的美德。欧阳修语:“士之为善者,虽堙没幽郁,其潜德隐行,必有时而发。”)又言“然未有翩联以兴于学若今南富诸君子之众者也!夫学学为仁者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身,而莫先于亲亲。今惟弼与诸君子订谱敦宗约范严饬以兴一家,亲亲之义,伟焉。乃又循政禆于民物,其学非沾沾者”。(翩联,翱翔飞舞之意,有‘空中龙驾时回旋,左云右鹤翔翩联。’之句。)该祖和扆祖的潜德,师儒公诗书礼乐的亲身示范,教化出多么令人敬羡优秀的儿子呀!
 
(四)四世至八世:昌家勤王,忠义之族
 
      南宋初年公元1127年至南宋末年1279年,共经历155年。南富王氏于南宋初期族分七房:明道生元轸居南塘、元轼居南塘。美道生元功居南富、元仲居王原、元承居楼下。乐道生元冲和元绍居凤凰岭下。五世徙居再分:元轸生善焕、善煇皆居南塘(后善煇居富溪)。元轼生善煜、善炤皆居南塘(后居南陵、南冈)。元功生经之居枣园、复之居浩溪、建之居槐下。元仲生淑才居王家原、均才居兴国钱溪。元承生益之居楼下。元冲生祚新。元绍生善熙。再至六、七世。
      解缙撰序言:“(南富各族支)俱盛不弱。世德无浅,深也。”(累世祖先的功德深厚)。
      王直撰序言:“自明远一人之身而分爲八族,绳绳蛰蛰皆有恒产有恒心,阀閲之华文物之懿,他族罕能及之……皆以通经学古入官,其才行具有可称者,于乎何其盛哉!”(绳绳蛰蛰: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人丁兴旺的意思。《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蛰蛰:众多貌。李贺 《感讽》诗之五:“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阀閲之华文物之懿:阀閲,指有功勋的世家、巨室。仕宦人家门前题记功业的柱子。启其风俗人才之美,礼仪文物之懿,又非前代所能及焉。)
      诸谱序简述南宋共155年这几代人之作为可参阅下列名公撰【西昌南富王氏续修族谱序】:
      1、洪武二十七年解缙撰;
      2、正统年翰林庶吉士同邑余学䕫正统年撰;
      3、正统十年国史总裁王直撰;
      4、正统十年国史同知制诰兼经筵官同邑陈循德撰;
      5、正统十一年朝议大夫国子监祭酒金陵李时勉撰;
      6、正统十一年正议大夫资治尹礼部左侍郎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筳官王英撰;
      7、明嘉靖四十三年中顺大夫知嘉兴府事前礼科给事郭应奎撰;
      8、明嘉靖尚宝司司丞兼翰林院五经博士前掌理内阁陈昌积撰;
      9、明嘉靖四十五年中宪大夫四川按察司奉勅提督学校副使眷生胡直撰;
      以上诸篇谱序皆记录有南宋末年南富王氏辅佐文天祥勤王并举族直接参与保家卫国战争(抗元):
      胡直序言:“当宋之时,明道美道二公子孙蛰蛰麟麟昌家勤王,声光已烂江介。”(蛰蛰麟麟:蛰蛰,众多也。麟麟者,仁兽也,光明也。声光已烂江介:是指自明远公徙居南富而至南宋末年这约二百多年期间里渐至番昌,已经成为地域番硕之族,富甲一方,且文章节义之高风远韵早已闻名遐迩誉满江南。江介:即指江南,又特指江左,尤指江西。昌家勤王:喻南富王氏在太平时代多隐潜不仕,勤于农商并好德喜文以诗书礼乐昌家。但每遇荒年难民逃荒要饭之际总是积极参与赈灾,民族危难之际却不偏安一方,而是忠厚地捐出所有财产,挺身而出披挂上阵,英勇无畏,尽显忠肝义胆之本色。)
      解缙撰序言:“宋季信国文公结义勤王,南富前辈尝爲尽力,其与汤热之职不忍背固何异?”
郭应奎序言:“迄宋之亡有以学谕勤王与丞相文公同事而以忠义闻嗣,是名贤,代有可纪,而其高风远韵凡有闻者犹为之起慕。”(宋季信国文公:即文天祥,公元1236-1283,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汤热之职:即借煎煮发散风寒的中药治疗寒症(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症状时),比喻助成举兵勤王这类高危事件中,富裕之族南富王氏的作用无异于起到了“汤热之职”的特殊作用,即变卖全部家资以助成抗元,又举族直接参战并最终全部参战族人战死79%。尝爲尽力:即当时已竭尽全力之意,“尝”做“经历,曾经”意解。不忍背固:南富王氏富足,本可安居于一方,但绝不做亡国之奴,绝不降于外族丧失节气,绝不背弃宋主,绝不违背王氏家族祖先一贯秉持忠义的家风这些世代流淌于血脉中的信念,故而明知死,都会义无反顾地举族卫国参战。文天祥有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仗节:南宋末年,此时长江以北已全部被蒙古人侵占。皇帝赐授南富王氏学谕仲鸿公符节,作为权力凭证。南富王氏开始投入全部家业并招募乡勇辅助文天祥抵御入侵强敌。 结义勤王:南宋大厦之将倾之际,南富王氏在仲鸿公率领下举族为国征战树起抗战大旗与文天祥结下血盟,以御强敌,誓死共扶南宋。在无数次惨烈大战至最终失败,人口殁止率达79%(战死疆场!),几乎遭遇灭族之灾!于是天下崇敬南富王氏为“忠义”之族!) 
      南宋末年那场勤王抗元大战之后,据南富嘉靖四十三年谱记载,明道祖位下八世24人存4人,九世中唯存景珎公1人;美道祖位下七世7人存3人,八世47人存9人,九世54人存13人(所存之人皆是参战之前族规每户仅留一人续后的约定)。受诗书礼乐教化而昌盛富裕的家族,南富子孙皆能深明大义呀!
      元末明初历经那场大战98年后,学䕫撰序言:“今观南富王氏之族好德喜文而渐至蕃昌。”
 
(五)解缙为南富王氏续修族谱
 
      解缙(公元1369年-1415年),字缙绅,明朝江西吉水人,娶妻王氏,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时19岁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
      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解缙时年25岁任国史兼盐察江西御史,这一年亲临南富王氏祠堂为南富王氏手着族谱前十三世系并序跋。在跋文中,解缙特别解释自己为何亲临南富的原因,他写道:“王氏盖乡曲也。今观西昌王氏世本太原而世有隐德。宋季信国文公结义勤王,南富前辈尝爲尽力,其与汤热之职不忍背固何异?又有经之者早卒夫人彭氏,年四十而寡居,自誓当暑犹不废绩治,尝以缯罩夜光理女事。此与公父文伯之母又何异?世诗书不爲他岐惑,厚施而薄㰸,贪于德而㢘于名也,此与李㓣之遗庆于其子固何异?职此三事也,内外德合远而益昌。”而跋文最后一句写道:“余既为序其族系酒中聆诸老论次之末仍为记之俾勿壊”。
      古来官宦名人为他宗族谱撰写序跋实属常见,但一族之在任官宦大人亲临另一族祠堂亲撰续谱又世系并再序跋则实属罕见。解读解缙所撰跋文的最后那句并揣其内心真意,白话文应如是译“我已经为南富王氏所撰写的世系及序文是在南富王氏祠堂酒宴时聆听诸位宗族长老回忆辈份世次时授命实时笔记下来的,以使后裔繁衍有序不紊,秉传‘诗书礼乐好德喜文,忠义忠厚乐善好施’之隐德家风而不败失。” 从当时的实际情形来看,解缙手着的洪武年谱并无南富王氏一修族谱即南宋谱(估计因战乱已遗失不存了吧)可供参阅,而是凭籍宗族长老们记忆并口头讨论后再授意解缙实时笔录而成世系的,故而许多七世八世的祖先只留下小名或乳号。以后的正统谱和嘉靖谱也完全是参照解缙所手着洪武年谱为基础而续写的 (个人以为前些时间发现的乐道祖派东塘族谱和西塘联辉堂族谱确实很好地补充并完善了洪武年谱)。
       无有资料记载解缙亲临南富的原委,也无法考证解家与南富王家交往的历史渊源(解缙妻王氏,尚无证据可言为南富闺女),仅有的资料就只有解缙留给南富王氏族谱的序跋一篇和在跋文中强调的“此三事”。今人也只有细细读阅并剖析文中的用字用词来一探解缙亲临南富王氏宗祠以及写作时的内心情感并展开各自的想象了。
      当时相关的历史背景是:明洪武二十七年距元朝灭亡仅26年而距南宋灭亡115年,当此之时南富王氏从南宋末年参与文天祥领导的那场勤王大战并79%的战死率中恢复了一些元气。面对全部(主要是明道和美道祖后裔)聚会在南富顺德堂里的族人耆老中青幼五代(九世65-80岁约1-3位男人、十世40-65岁约7-8位男人、十一世20-40岁约10-15位男人,十二世10-20岁约16-20位男孩,以及再十三世男幼童3-5位),解缙写道:“今其耆硕魁伟粹然,而老成者仪刑可敬也,俊良秀伟杰然,而能善者后季之可畏也。”虽然此时的南富王氏不似南宋时期那般富足兴旺,也无有读书考取功名的记录,但人口发展基本稳定且再次发达的气相已经初露,明远公独立创业之遗风尚存呀!祖宗之盛烈余辉依然呀!
      事由之一:王氏盖乡曲也。今观西昌王氏世本太原而世有隐德。宋季信国文公结义勤王,南富前辈尝爲尽力,其与汤热之职不忍背固何异?(鄕曲:在异域他乡,尤其是那些来自偏远乡村而又很邻近的老乡,会一见如故亲密无间恰如一家,彼此乡音交谈,这便是“鄕曲”意涵(常言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唐宋时期,解家祖先济南公嫡孙在庐陵同水得知王氏是太原徙居而来,便前往探访而知两家原本太原故里乡邻!从那时起,解家与南富王家世代亲戚般交往帮忖,尤其两家逢年过节黑白喜事祠堂祭祀修谱等大事皆是不请自来的,交往甚为频繁密切且深情厚谊。于是考取进士并入朝为官回来探家时便被父母遣派来南富祠堂主编续谱,在酒宴上聆听长老论次时并被指定做好记录。解缙青少年时应是常来南富戏耍并对南富王氏知根知底的,所以才能顺顺利利记录世系,才能洋洋洒洒而序跋!今观西昌王氏世本太原而世有隐德:解缙所知南富王氏的世系自太原而至连岭,再至南富,这一脉王氏家族世代显赫却世世代代家传一股‘忠义忠厚乐善好施’的家风。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不自显扬谓之"隐德"。后三句见上文解。)
      事由之二:又有经之者早卒。夫人彭氏,年四十而寡居自誓,当暑犹不废绩治,尝以缯罩夜光理女事。此与公父文伯之母又何异?
      经之是元功之长子,美道祖之长孙,生约南宋淳熙-绍熙年间,居枣园,娶彭氏生三子和叔、行叔、钦叔。经之约四十岁时便不幸离开人世。彭氏“寡居自誓”即自誓守节而不改嫁。(当暑犹不废绩治,尝以缯罩夜光理女事:经之枣园族乃大户贵族之家(声光已灿江介),但即便是正当暑天骄阳酷暑,而身为长媳的彭氏依然会里里外外处理好所有当日当为之家族大大小小的事,夜深人静时别的妇女都休息了,才开始处理自家洗洗刷刷的小事。彭大贤母的勤劳贤德、大方慈悲、上敬下和的持家作风曾被族人经久传颂于族里族外,并感动解缙以她的贤德作为为南富王氏续谱的事由之二。可惜家谱不载相关细节轶事,而口头传承又难以历经几百年岁月的消磨,如今也就只剩这句‘有经之者早卒夫人彭氏年四十而寡居自誓当暑犹不废绩治尝以缯罩夜光理女事’。我支萍北石溪王氏正是彭大贤母位下的后裔子孙之一; 公父文伯之母:公父文伯之母,是战国时期鲁国季康子的叔祖母。解缙借【鲁语·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一文赞誉彭氏之贤德可以比肩公父文伯之母。【鲁语·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文见下载。)
      中国历史被公认的四大贤母孟母(战国孟子之母)、陶母(东晋陶侃之母)、欧阳母(北宋欧阳修之母)和岳母(岳飞之母)。欧阳母和陶母皆庐陵人,后来庐陵被世人冠誉“文章节义之邦”和“新中国革命的摇篮”。世人常言一个好母亲便能"富"三代,并非一定指有钱,而是其后代子孙皆受其优良品德的熏陶,而成就为思想富,品德富和有所作为的人。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所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或婆婆奶奶的思想熏陶,从而成就了万古流芳之人生。
      事由之三:世诗书不爲他岐惑,厚施而薄㰸,贪于德而㢘于名也,此与李㓣之遗庆于其子固何异。(世诗书不爲他岐惑:读世间诗书,不受歪门邪道蛊惑,坚定秉持祖先之善道,忠义忠厚乐善好施;李㓣之遗庆于其子:泽及后人的余福。《隶释·三国魏公卿上尊号奏》:至乎天瑞人事,皆先王圣德遗庆,孤何有焉。《宋史·乐志十》:遗庆阴阴,祉发祥流。)
      解缙总结南富王氏前十三世曰:“职此三事也,内外德合远而益昌。”又言“至今十三世几三四百年文章节行代不乏人。若宋之亡,犹能倡义,与丞相文公勤王仗节。他如南渡之初馆延中原士大夫,忠厚蔼欎。至于元而丰亨豫大文采冠于一世,至于今方殷未艾。”
 
(六) 九世至十八世:明朝,大劫大难之后再起
 
      南富王氏修谱皆是名公巨笔的墨迹,俱载南富王氏先人之善。无有牵引附势的故意,更非个人臆想捏造的托词装饰。自大明解缙洪武二十七年续修南富王氏族谱(明道和美道族九世41人)之后再至大明嘉靖四十三年(两族合计十七世1838人)共一百七十年,先后有下列名公为南富王氏撰序并留下墨迹记录这八代人的成就:
      王直撰序言:“不若立德立功立言之可以不朽。盖贵显者美之见于外,三者实之本乎其中也。自王氏何山之祖而观之,该非有异道也,笃厚好施而已。笃厚好施仁之德也。视夫刻薄贪鄙者,异矣。而该能之。庶几德之立者乎。昔学士解公序此谱谓庐陵诸王皆该之裔,南富其一也。其盛如此,岂非行仁之应邪?世之刻薄贪鄙者多矣,聚敛积实如饿豺狼,然肆(放纵,任意行事)其欲以爲民病(民众的苦难),不少㮣(系念)于心,是故忽焉而赫奕俄焉(是故漫不经心,那么显赫的时间就只会如昙花一现,必然遭遇唾弃)而消歇者亦多矣(为官显赫,但无心于民,这类人太多,也就迅速被历史遗忘且默默无闻了),欲其硕大悠久不可得也。”又言“今王氏多族可谓盛矣!尚率乃祖倏行而勉于所立(以贤德的祖先为榜样并尊崇践行祖先的勉励,自觉地遵循行为规范,履行本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则禄仕有继而益能亢(发扬光大)其宗,虽至于百世未艾也。”
      陈循德撰序言:“故士大夫之家所以异于庸常人者,以有此孝弟之道也。而孝弟之所以立,孰非本于有谱以维持之哉?……不以谱视谱,而以敦行孝弟之心视谱,则庆泽之流自一世以至千百世,夫岂有穷乎?”又言:“王氏数世皆富赀产而尚礼义,子孙尤知读书励德以俪美于上世为务。”
      陈昌积撰序言:“今南富太原之系也两道传世十九子孙至四千余人由科第辟贡监冑而仕者六十有竒业成均肄庠校以才举言扬者七十有奇其翱翔㙜省部寺方岳之间流厚实英声于中外……尤拳拳于植志藻行振万前光之训。”大意是自幼禀承家学,守道端庄,植志立身,皆非苟然者;裕后,遗惠后代,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又言“吾知异日太史或述世系传先哲,必将有考于南富王氏之谱也。”这位明朝尚宝司司丞兼翰林院五经博士前掌理内阁诰勑校録认为南富王氏家谱有史料价值,会受到太史们的重视。
      王英撰序言:“王氏最盛于天下,居泰和者尤盛。以科第登显仕者,后先相望也。”又言“今历世之久益盛不衰,而谱则欲后之人敦孝敬厚亲谊,不忘其本以永其传耳。予闻之,礼曰:‘父子笃兄弟睦家之肥’。张子曰:‘子孙贤,族将大’。其世世笃守此训,则族愈盛大无替,而谱之传,其有穷乎?”
      郭应奎谱序言:“夫谱何为者也?明一本也!明一本者,所以教爱敬也。人之于其族有所不爱敬者,不知其为一本也。不知其为一本,则各筑樊篱相视秦越,无怪也。知其为一本则千万身为于一身,而气血经脉必常使之流行贯彻于四肢而不至有所雍瘀以遗一身之疾矣。”又言“虽昭穆疏远,而其本未始不一。其本未始不一,而爱敬之心自有。所不容己者矣。爱敬之心不容己,则凡㷀独不得不矜(表怜悯那些孤苦而忧愁者),贫困不得不恤(表同情并救济那些贫苦之人),患不得不救(表赈济那些身处患难之中的人),其有不然,是自弃其本也。况于凌弱以强,暴寡以众,欺愚以智,而自戕其本,尚忍乎哉?此谱之所以为教也”。又言“夫教立而伦明,伦明而睦,族睦而和气锺,福祥集。谱之所繋岂小哉。抑观于谱而尤不能无所感发于后人者矣! 何也?世德具载也。夫乐善好施大开南富之族,长者之德邈不可及……以忠义闻嗣是名贤。代有可纪,而其高风远韵凡有闻者犹为之起慕!” 又言“王氏诸君子尝讲于圣贤之学矣。夫知学则以公物为心,以希古为志,而以自私自利溺于流俗为耻。凡其义所当为而于人有所利禆者靡不尽诚为之。” 
      嘉靖四十五年,胡直撰序描写南富王氏之盛,言:“到今七百年,内井竃第宅,蕃数万指,冠緌鼎甲,侍从方面。两沠埒峙,烨乎盛矣!”(内井竃第宅:竃,灶也。第宅,宦官大夫家宅邸。形容高墙深院旌旗飘扬蔚为壮观的大村落;蕃数万指:形容做饭的、挑水的、扫地的、买菜的佣人众多;冠緌鼎甲:冠緌,古代公侯礼帽的帽穗緌,帽带的下垂部分。鼎甲,形容科举考试而出仕入阁的子孙很多。指有条有理秩序井然的豪族大姓村落;侍从方面:侍从伺候周全,方方面面,忠实勤快;两沠埒峙: 明道美道两支派子孙考取举人进士功名并出仕入阁者很多,因而南富王氏各族居住的村落几乎都是高墙大院宅邸峙立;烨乎盛矣:太辉煌显赫了!)
人活百年, 所遇大事不多,凡其义所当为而于人有所利禆者靡不尽诚为之,能善心笃行于眼前当为之事即为修福修德。一个家族亦然。南富王氏在民族大难之时,没有选择逍遥独寓一方,而是选择挑起这份天降大任,没有在意是否会由富而穷,是否可能遭遇灭族之灾。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家族居住于此地,诗人才能了望出“天遣金华印此邦”之相。“天遣金华”其实不是无形,“天遣金华”其实是“天地正气和丹心”存乎于身而外在之美才能熠熠生辉,又顺应着世代的变迁和时局的变化而化作“忠厚忠义”、“以天地万物为身”、“侠肝义胆豪爽大方”、“乐善好施赒穷恤匮”……于是才可以“好德喜文,厚德载物”。有了这种“厚德“, 而后才可以“承天之佑”,则庆泽之流自一世以至千百世,夫岂有穷乎!
      《易经·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以配祖考。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隆兴上下之神。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和应天,作礼以配地。
      如果必须勉强简而言之与南富王氏“家风”可以沾边的一句话,也许就是:“载先人之善,以为后世法则。”于是首先要一次又一次而阅读家谱而去觉悟那“善”的真谛,这也或许还只是个必须的初步吧。
      “家风”非是几句话可以概括,而用写在纸上的几句“祖训家规”来训斥子孙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家风”是一代又一代的祖先用血泪乃至生命在无数次身处绝望境界中而求生时的呐喊之集成,是一部历史大记中对如何才能繁衍壮大的思考。我岂敢言我自己懂得了南富王氏“家风”的实质,我只知道“家风”有如一部必须去读一辈子的儒释道经典, 是旧谱整合再版劳作之修行领悟。有感于此,而作“沐谱序而浴家风”。是为跋。
 
又附文:《鲁语·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左丘明撰: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忓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之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宫,余惧穆伯之绝嗣也。”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列仙传》云:"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上。三十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见,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Copyright © 2011-2015 庐陵王氏网 版权所有:吉安太原堂文史研究会
办公地址 江西吉安市吉州区中天宾馆一楼(位于吉州区鹭州东路28号,吉安市邮政局对面,附近有6、9、10路公交车站点)
联系电话 18079655915 庐陵王氏该公后裔QQ群 23612981 网站联系 王义和电话 18079655915
本网站资料仅供王氏宗亲寻根问祖、交流联谊、谱牒研究和文化传播,严禁用于商业用途,如须转载敬请注明网站及作者!
Power by DedeCms chn-w.com赣ICP备12004828号-2|